2017年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
时间:2017-02-27 22:42 浏览:次
大赛主题:2017年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
报名方式及截止时间:详询各校教务处或团委(预计在4月前报名截止)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引导广大高校学生努力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积极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踊跃投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青春动能,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学联、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共同主办第十五届“挑战杯”竞赛。
1.基本情况
主办单位: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学联、上海市人民政府。
挑战杯宗旨:“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挑战杯的品牌影响:在推动广大高校学生参与学术科技实践、发现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深化高校素质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集中展示了高校的育人成果,体现了鲜明的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在高校和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良好的影响。
2.步骤和进程
2017年2月:发布“挑战杯”竞赛通知,正式启动第十五届“挑战杯”竞赛
2017年3月:举办全国“挑战杯”竞赛专题培训活动
2017年4月:各高校完成“挑战杯”校级赛事
2017年5月:举办“挑战杯”省级赛事
2017年6月:完成“挑战杯”全国赛作品报送
2017年7月:举办“挑战杯”国赛网络评审
2017年8月:举办“挑战杯”国赛复活赛
2017年11月:举办“挑战杯”国赛终审决赛
3.本届大赛相关要求
一、健全机构,加强领导
各地要建立由省级团委、科协、教育厅(教委)、学联等部门和单位组成的组织协调委员会,负责本地竞赛的组织和评审工作。各参赛高校要组成由本校主管领导牵头,团委、教务、科研等部门和学生会、研究生会共同参加的组织协调机构,做好竞赛组织的有关工作。
二、深入发动,精心组织
各地、各高校要突出竞赛的学术性和普遍性,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校、省、全国的三级赛制。特别是校级竞赛阶段,要通过运用媒体手段、设立专门机构等方式,发布竞赛消息,接受学生咨询,进行广泛动员,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竞赛中来。要坚决杜绝以学校科研项目冒充学生作品的现象,如有发现将严肃处理。要坚持选拔与培养并重的原则,对于未进入省级竞赛的作品要进行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指导,帮助参赛学生提高科研能力。有条件的高校可对重点项目在经费和指导力量上给予支持。
三、坚持宗旨,完善机制
坚持育人宗旨:把人才培养作为“挑战杯”竞赛的首要目标,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
建立专门组织:各高校团委要建立直属的专门组织或社团,负责学生科技活动的组织工作,制定长期规划,保证活动的经常性开展。
设立活动基金:有条件的地区和高校可设立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基金,制定学生参与学术科技活动奖励办法,更好地扶持、激励学生参与课外学术科技活动。
完善指导环节:设立指导教师人才库,将指导教师的工作计入教学工作量。
探索转化机制:尝试建立参赛作品转化服务机制,争取本地各类科技园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等支持,为参赛和获奖项目的转化提供服务,推动学生科技成果与市场、资本等方面实现更加紧密、有效结合。
四、加强宣传,扩大影响
宣传挑战杯品牌:各地,各高校要积极协调各类新闻媒体,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地做好竞赛的宣传工作,使“挑战杯”的品牌在高校中和社会上产生更为广泛,深远的影响。
宣传典型事迹与典型人物:广泛宣传竞赛中涌现的典型事迹和典型人物,引导和激励更多高校学生积极投身学术科技创新实践。
4参赛资格和作品要求
凡在举办竞赛终审决赛的当年6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在校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
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
参赛作品必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经本校学籍管理、教务、科研管理部门审核确认。
每个学校选送参加竞赛的作品总数不得超过6件,每人限报1件,作品中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作品总数的1/2,其中博士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1件。
第十五届“挑战杯”的大事 | 这张图你要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