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大学生英语竞赛 >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

2023年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历年大赛成果与赏析

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历年大赛成果与赏析

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是由中国翻译协会设立的一个旨在推动翻译事业发展、提高翻译人才水平的国际翻译比赛建设平台。该比赛已经成功举办多届,成为国际翻译界的品牌赛事之一。多年来,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不仅提高了翻译人才的整体水平,也为推动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比赛设置了多个奖项,使参赛选手和组织机构得到了充分的认可和鼓励。此外,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也承诺推动翻译学科的发展和国际化,通过举办翻译比赛等措施来资助翻译人才,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
 
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30年成果、启示与展望
 
[作者简介] 杨扬,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翻译学博士研究生。穆雷,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雯,博士,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文献来源] 《译苑新谭》,2021(1):88-98.
 
[基金项目] 2019年度中国外教社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科研重点项目“翻译学研究的方法与途径”(项目编号:2019GD0021A)、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2018年招标项目“翻译专业本科生语言能力与口译能力的关系研究”(项目编号:CTS201814)以及2020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基于CSE典型口译活动量表的口译教学形成性评价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GWCXXM-20)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 对“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第一届至第三十届相关资料进行量化和质性分析,具体从历届参赛和获奖情况、参赛原文译文分析、评奖标准和译者要求等方面,总结赛事30年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提炼其对翻译实践、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的启示,并对赛事提出展望。
 
一、引言
 
“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原名“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以下简称“韩赛”)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诞生,在著名英籍华裔作家韩素音的资助和支持下,于1989年由中国翻译协会、《中国翻译》编辑部发起创办,至今已成为当前中国翻译界“组织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广”①的专业翻译竞赛。截至2018年底,韩赛已成功举办30届,累计参赛人数五万多人,吸引了来自中国各省、市、自治区、港澳台地区以及英国、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埃及、法国、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家的在校师生、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翻译从业人员、自由译者等青年翻译爱好者的踊跃参与。
 
30年来,韩赛组织形式愈加进步、竞赛规模日益扩大、语种覆盖越来越广。从前七届的英译汉到第八届的英汉互译,再扩展到第三十届的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5种语言与汉语的互译,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韩赛凝练着韩素音先生对翻译事业的支持与贡献,承载着组办方在赛事工作方面的良苦用心,凸显着青年翻译者们在翻译道路上的孜孜求索。30年来,韩赛受到中国各地众多高校与相关部门的关注和参与,“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理念有助于激发翻译工作热情、提升翻译实践能力、推进翻译教学改革、促进翻译事业发展。回顾赛事30年历程,是为纪念征途、收获成果,也是为总结得失、展望未来。本文回顾了前30届韩赛的参赛和获奖情况,对参赛原文和译文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总结赛事30年取得的成果经验,探讨其对翻译实践、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的启示,最后对赛事作出前景展望。
 
二、历届韩赛参赛和获奖情况
 
(一)历届参赛情况
 
从历届大赛收到的有效译文份数来看(如图1所示),第二十九届和第三十届增长尤为明显。第三十届韩赛共收到有效参赛译文10551份,数量达到第一届的10倍之多。根据有记载的文献资料统计,参赛人数最多的地区包括江苏、四川、广东、湖南、湖北、陕西、北京、山东、上海等。参赛选手来自社会各行各业,其中院校师生占比最大,其次为翻译从业者及涉外工作人员。除此之外,也有不少来自其他行业的翻译爱好者,如军人、农民、工程师、医护人员、法律工作者、会计等,还有待业人员和身残志坚的青年朋友。年龄最小的参赛选手仅14岁(第二届)。中国各地高等院校的师生是历届参赛的主力军,从历届韩赛评审工作报告来看,被提及较多的“参赛大户”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中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上海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暨南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福州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宁波大学等院校。
 
(二)历届获奖情况
 
韩赛30届以来获奖人次共计2390(第八届数据不详,故不在统计范围内)。于2018年11月落幕的第三十届韩赛,获奖人数高达383人次,大赛共颁发了一等奖8名,二等奖35名,三等奖38名,优秀奖302名,获奖人数实现了30年来的历史性突破。
 
通过梳理历届获奖名单,除第五届、第六届、第八届、第九届数据不详外,其他数据均纳入本研究统计数据库。下文数据如无特别说明,都以此数据库为准。对于有更名或与其他院校合并的单位,均以最新名称归一处理。回顾30届奖项评选,大赛共评选出44个一等奖,175个二等奖,286个三等奖以及1755个优秀奖。一等奖共有23次空缺,汉语为源语的奖项空缺多于英语为源语的空缺,具体明细如表1所示。
 
从翻译方向来看,英译汉设置历史最为悠久,获奖总人次多达1331人。韩赛从第八届开始新增汉译英翻译方向,但评选方式为英译汉和汉译英的综合评判。为顺应对外交流日益频繁的需要、提高汉译英水平、鼓励青年译者从事汉译英实践,大赛从第十届开始增设汉译英奖项(方梦之,1998)。从语言对来看,除了汉英互译,第三十届韩赛首次加入西班牙语、俄语、阿拉伯语和法语与汉语的互译,以培养、鼓励和选拔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传播的高层次翻译人才。新增的5个语种共评选出81名获奖人员。
 
 
从前30届获奖单位来看,高校参与率最高,获奖率也最高。排在首位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共有141人次获得不同语言对及翻译方向的不同奖项。其次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共83人次获奖。中南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安徽师范大学、厦门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福州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院校紧随其后。除了高等院校及中小学校,也有不少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获得两人次及以上的奖项,如中央电视台、中国银行合肥分行、温州地震台、信阳木工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无锡日报社、苏州市外事办公室、上海KSB有限公司、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马鞍山钢铁设计研究院、吉林省白城市63850部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合作局、广州昭信翻译服务有限公司、北京思必锐翻译有限责任公司等。
 
历届韩赛有近2000名译者获奖,其中获得两次及以上的译者共有224名。获奖次数较多的译者中,来自江南大学的朱义华获奖次数多达10次,包括二等奖两次,三等奖5次,优秀奖3次。北京林业大学的柴晚锁共获奖6次,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的黄飞飞、上海财经大学的林玥、中原工学院的石开妍、同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的韦晓英、青海师范大学的于宏伟均获奖5次。获奖4次的译者包括安徽工业大学/南京大学的陈大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的陈家林、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胡正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李小撒、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信阳学院的梁法丽、北京飞帆速译翻译有限公司的倪维思、福建医科大学的俞德海、航空航天部洛阳612所的张天光、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周仁华。
 
共有12届获奖名单中公布了所有获奖人员的年龄(如图4所示),从公布的年龄数据来看,最小获奖人员为19岁,最大44岁。就年龄层次分布而言,21岁至30岁的获奖人员最多,共计449人;41岁以上的获奖人员最少,总体呈现低龄化特征。促进中国青年翻译人才成长正是韩赛设置的宗旨之一(屠国元,1997)。
 
 
(三)评审流程
 
韩赛评审委员会的主要构成除了主办方中国翻译协会、承办方《中国翻译》编辑部,还有来自不同院校的教授、外籍专家、外交部翻译室等。评审委员会下设评审工作组,负责组织参赛的具体评审事宜。工作组下设不同语言对评审组,并指定工作组长和秘书。30年来,韩赛的评审流程日渐成熟完善。每届大赛评审委员会本着认真、负责、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执行匿名评审制度,做到对每一位参赛选手认真负责。评审工作采取初审、复审和终审三审制。评审前,评审组对参赛原文的内容、含义、结构、语言、风格等认真分析,反复讨论并总结归纳,写成参考译文,尔后数易其稿。在此基础上,划出重点、难点,制定相应评分原则和具体的评分标准,从而对参赛者进行初评。初评(均有复核)遴选出10%的参赛者进入复评。复评再甄选出一定比例(50%或60%)的译文进入终审。最后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严格的评选过程确保了赛事结果的公平、公正,体现了韩赛的权威性和奖项的含金量。
 
三、历届参赛原文译文评析
 
韩赛参赛原文涉及多种文学体裁,主题广泛、内容丰富、风格迥异,颇具难度。每一届比赛基本都会公布参考译文、译文评析以及评审工作报告,为参赛者和相关研究者提供了翔实的参考、借鉴和批判素材。下文以英汉语言对为例,对前30届韩赛的参赛原文和译文进行评析。
 
1. 英译汉
 
基于对前30届韩赛的参赛原文分析,大部分英译汉原文都是于20世纪写作或出版的近现代作品。从作者背景来看,多数作者并非名家,其作品一般没有现成译文,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竞赛的公平。尽管如此,还是存在部分家喻户晓的大家之作,如第二届参赛原文“Han Suyin’s China”节选自韩素音先生的一本画册前言、第三届为著名博物学家Alfred Russel Wallace的科普散文、第四届为Floyd Dell的短篇小说节选,除此之外还包括Virginia Woolf、George Macaulay Trevelyan、Thomas De Quincey等名家作品。
 
从体裁上看,散文和小说是出现最多的文体学类型,但具体语言特征随不同作者的风格呈现相应变化。如韩素音先生的作品语言明晰、风格隽美;Floyd Dell的作品倾向于朴实的语言和简单的情节;George Macaulay Trevelyan的语言简洁、生动、有力;Paul Johnson的文笔犀利又颇具幽默感;Thomas De Quincey的作品则文风朴素、思路严谨、寓意深刻。
 
在篇幅和内容方面,英译汉原文短至500多字,长至2000多字,平均长度1000字上下。大部分英译汉原文在语言和内容层面都体现了较高的文学素养,富含文化内涵,旁征博引、谈古说今,具备相当的翻译难度。如第十三届英译汉参赛原文“On Going Home”叙述的时空跨度较大,内容覆盖社会、历史、文化、经济等不同领域,译者需要对领域知识进行充分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第十六届的参赛原文“Necessary Fictions”涉及人名、书名、历史事件近30个,对译者而言具有较大挑战。
 
2. 汉译英
 
自第八届起,韩赛开始设置汉译英部分,开启汉英互译新赛制。汉译英参赛原文作者多为家喻户晓的名家,如冰心、金克木、林清玄、王佐良、杨绛、周国平等。从体裁上看,大部分参赛原文为中国当代散文,内容多涉及作家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感悟,如第十二届参赛原文“霞”以散文诗的形式道出作家冰心对生命含义的感知;第十五届的原文“常想一二”则是作家林清玄于平常小事中思索的人生哲学;第十七届的原文“老来乐”体现了著名学者金克木对待人生的积极态度。随着社会对“应用翻译”或“实用翻译”的需求不断上升,翻译的领域专业性和实务性日趋凸显,近几年韩赛的汉译英原文也相应增设非文学翻译题材,如第二十三届汉译英原文“摩天大楼指数——如影随形的经济危机”、第二十五届的“传统百货会否成为‘消失的行业’”、第二十七届的“保护古村落就是保护‘根性文化’”、第二十八届“屠呦呦秉持的,不是好事者争论的”等。
 
从篇幅来看,汉译英参赛原文短至400字左右,长至1400多字,平均长度为980字左右。整体来看,历届参赛原文长度波动较大,建议可将参赛原文字数保持在1000字上下。从内容来看,汉译英参赛原文时常引经据典、谈古论今,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等领域,各个作者语言风格独具特色,译者若能做到充分传达原文意义和风格实属不易。
 
(二)参赛译文评析
 
根据历年评审工作报告,绝大多数参赛者都以极大的热情和负责的态度参与比赛,包括认真查阅文献资料,对参赛原文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细致探讨和深入研究。有的参赛译文附了详细注解,对原文中出现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和历史、文化典故等加以考证,阐述自己的翻译理据,充分体现译者应具备的严谨学风。当然,也有少数参赛译文存在常识错误或错字、别字、漏译等。根据历届评审工作报告或译文述评指出的一些共性问题,下文对英译汉和汉译英参赛译文中的典型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1. 英译汉
 
正确的理解是做好翻译的关键和译文评价的重要标准(王嘉龄、肖祖芳,1991;黄家修,1995;施佳胜,2006),但充分理解原文并非易事,需结合原文相关语言知识、专题知识、百科知识等,对英译汉而言尤为如此。在理解方面,从历届评审委员会发布的译文评析来看,参赛者存在多个层面的理解问题,包括词汇层面、句子层面、语境和语体风格以及文化层面的理解。
 
参赛译文中由于理解不当导致的常见问题有:错译、望文生义、主观臆测、自行杜撰、停留于原文字面意义,未能挖掘内在含义等。针对以上问题,不少专家学者从翻译技巧、治学态度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例如“弄清语法基本概念,勤查各类词典,特别是单语词典、成语和动词短语词典等,同时根据上下文去仔细揣摩该成语或单词的确切意义”(赖余,1989:55);“细读原文,译者开始翻译原文每一段话、每个句子,甚至每个词组之前,要自问三个问题:(1)原文作者说了什么?(2)原文作者的意思是什么?(3)原文作者怎样表述的?”(方开瑞,2001:69,转引自Savory,1957:25);译前从字里行间和人物关系推断原文的背景信息,然后通过信息检索查证考据,或对照英文版和中文版百科全书、翻阅有关国家的历史教科书、专著或百科知识辞典,综合文章线索和历史背景线索判断信息准确与否(范守义,2003)。
 
汉语表达方面的问题集中体现为表达不当和语句生硬,具体包括措辞不当、生造词语、语句歧义、语病、分寸失宜、褒贬失当、翻译腔重等问题。在语言特征方面,有的参赛作品过于注重表达而出现失真,忽略了对字词的准确理解(评审委员会,2000;2004);有的参赛作品文白夹杂,半通俗白话半深奥文言,风格混乱(赖余,1989);有的译文按原文字面照搬过来,不符合汉语表达规范(黄家修,1995);还有部分参赛译文堆砌辞藻,大加粉饰(方开瑞,2001)。在语言风格传达方面,再现原作精神是参赛者面临的一大难点,需要参赛者对原文进行全面深入的资料挖掘,充分把握源语风格特点,才能选取合适的译语传达作品的基调、氛围和情感。
 
2. 汉译英
 
相比英译汉,不少汉译英译者更加关注译语表达而忽视理解问题。然而,吃透汉语原文同样需要有扎实的汉语基础和丰富的中国思想文化知识。尽管汉语作为母语,但翻译起来并非轻而易举,仍存在望文生义、不求甚解的错译,如对汉语中的四字短语和常见词组产生误解;对引语、人名、地名或历史性日期缺乏常识(傅俊,1996)。
 
在表达方面,汉译英参赛译文主要存在以下四类问题:第一,英汉语言差异的处理问题,譬如时态、冠词的处理;汉语中特有的成语、惯用语等文化负载词的处理(潘绍中,2003);汉语的隐性逻辑特征和英语逻辑表达的转换处理(温建平,2010)。第二,英语用词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是用词不当,这反映的不仅是英语基本功问题,也是译风问题,如果能坚持严谨的译风,查证辞典,这些错误完全可以避免(傅俊,1996);其次是喜用“大”词,有些参赛者爱用生僻花俏的词汇,认为能够提高文章层次,但事实恰恰相反,浮华的文风反而暴露作者或译者的稚嫩浅薄(高嘉正,1998);再者,一些参赛者过度依赖汉英词典,堆词成句,较少根据句子原义和上下文内容对词典的释义进行消化和取舍,往往导致译文意义不明或背离原义,译句生硬晦涩(傅俊,1996;高嘉正,1998;柯文礼、王玉章,2000;黄焕猷,2001)。第三,原文和译文语言风格不一致,如汉语古朴文雅,却被译成口语体的大白话;汉语精练,译文却拖泥带水。第四,缺乏语篇意识,具体表现为译文拘泥于原文结构。译者应在深入理解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学会脱离出来重新组合,既要“进得去”,又要“出得来”,在统领全局的基础上,求得译语的最佳表达方式(林巍、缪建维,2014)。
 
英语书面表达能力与英语阅读水平息息相关,以上总结反映了不少青年译者阅读范围不广,思考不深,缺乏持之以恒的积累等问题,导致在翻译过程中捉襟见肘。基于此,专家学者们鼓励青年译者大量阅读优秀英语文学作品(史志康,2006),提倡高度敬业精神和认真负责的态度,碰到疑点难点时要仔细研究、彻底弄通(高嘉正,1998)。
 
四、评奖标准与译者要求
 
韩赛评审专家对参赛译文质量的总体要求可总结为:理解准确,表达通畅,语体风格与原文一致。从原文选材可以看出,韩赛重点在于考查参赛者的翻译能力和语言文字功底,原文材料通常不存在太多冷僻深奥的术语或表达,除个别难点之外,理解原文一般不存在太大困难。因此,准确理解原文、译文与原文语体风格一致是韩赛评奖的重要标准。在表达方面,译语是否灵活变通、不拘泥于原文语言结构、表达符合目标语言文化习惯等,也是评审专家评价译文时聚焦的重要问题。总的来说,“忠实”和“通顺”是韩赛评选获奖参赛译文所奉行的核心标准,也是中国译界所遵循的主要翻译原则和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纵观韩赛30年发展历程,译文评析所反映的对译者的要求也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变化。前10年的译文评析更多是从微观层面谈及译文语言和风格问题;中间10年开始有评审关注译者翻译实践背后的翻译原则观、标准观等,如“译者对相关的翻译理论和检验译作优劣的标准也要有所了解”(韦荣臣,2000:60)、“在动笔翻译之前,参赛者必须制定正确的翻译原则和标准,用以指导翻译实践”(王宏、张玲,2004:80)。同时,这一时期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不少专家们也开始留心译者对网络资源的掌握,如“当今时代的翻译工作者应该感到庆幸,因为现在有了互联网,很多翻译中的疑难问题都能通过网络查询获得解决”(张凌,2008:89)。近10年的韩赛译文评析中,除了有更多学者表明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中的作用,还提及标题翻译、注释的运用、标点符号使用等之前较为忽视的细节问题,并且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对新时期译者提出新的要求和展望,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一系列国家战略中,有许多国家战略直接需要高水平翻译人才来支撑”(叶兴国等,2014:121)。这些都体现了韩赛评审在翻译实践、翻译理论、翻译质量评估、译者能力等方面不断深化认识、与时俱进的特点。
 
五、启示与展望
 
(一)对翻译实践的启示
 
历届韩赛评审工作的细致入微,对每份参考译文的字斟句酌,对每届参赛译文全面评析,无不体现韩赛倡导的翻译“工匠”精神,这对扶正当下语言服务市场存在的某些盲目求量而不求质的风气有积极影响作用。韩赛的举办为青年翻译爱好者提供了公平公正的竞技舞台,也为翻译从业者指明了前进方向。历年译界资深专家执笔的译文评析中,对重点词句的细致讲解、详细的案例分析、翻译策略技巧的传授等都让读者受益匪浅,也让参赛者明确了自身的不足和改进方向。要做好翻译,译者需要有坚实的双语基础和丰富的知识积累,青年译者要强化母语功底和拓宽知识面,要把母语学习放在与外语学习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时,不少参赛译者的外语表达能力,特别是灵活驾驭外语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译者也要注重培养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用语言精确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除此之外,译者的翻译态度要一丝不苟,可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和工具书进行考据,不放过任何疑点难点,培养严谨踏实的译风。最后,译者要对翻译原则、标准、理论等有所了解,从而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加深对翻译的认识,增强专业/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
 
(二)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韩赛作为当前中国组织时间最长、最具影响力的翻译竞赛,其参赛原文、参考译文、译文评析等材料为翻译规范、翻译原则和标准、翻译策略、翻译管理、译者素养等研究主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研究者可以选取韩赛不同题材的原文和参考译文进行分析,总结不同专业领域或文本体裁的翻译策略和技巧;也可就某一特定的翻译问题进行专门考察,如标题翻译、文化负载词翻译、副文本、中式英语、欧化现象等;或者对比参考译文所体现的翻译标准以及译文评析所体现的译者实际翻译表现,考察实然和应然的差异并进行原因分析;还可以历时考察赛事所反映的翻译原则和标准的发展变化规律。最后,研究者还可以对比韩赛和其他翻译竞赛在赛制、参赛选手、语种、评审标准、译文评析、赛事影响等方面的共性和特性,对各类翻译竞赛进行综合对比研究。
 
(三)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韩赛参赛者多为高校师生,因此赛事在很大程度上对翻译教学具有检视作用。不少高校多次动员、组织本校学生参加比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将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大赛揭示译者在翻译中存在的问题,由此反拨教学,为翻译教学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方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随着翻译专业本科和硕士培养单位的快速扩张,社会各界呼吁翻译教育应当转向内涵式发展,历届韩赛揭示的问题正是改善翻译教学的重要依据之一。例如,韩赛参赛译文反映了不少译者对汉语原文的理解偏差和汉语表达佶屈聱牙的典型问题,翻译专业在人才培养时可考虑开设或继续增设汉语言文化课程、加大相关考核力度,提高学生的汉语文化修养和表达能力。针对外语表达欠佳的普遍现象,高校应重视外文原著的阅读和写作训练,以课内或课外活动等形式鼓励学生加大阅读量,提高外语水平。
 
(四)对赛事的展望
 
对韩赛本身而言,未来可以进一步丰富参赛原文的题材和体裁,例如,当下服务于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题材均可纳入参赛原文的选材范围,借赛事选拔符合社会需求的后备翻译人才。除此之外,赛事的评审原则、标准以及具体评价指标可考虑提前公开,让参赛者在翻译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也更符合现代语言服务行业中翻译人员进行译前准备的流程和要求。随着参赛语种的不断增多,韩赛可继续加入外籍专家评审,以便更加明确外语读者的需求,综合考量中外专家意见,进一步确保赛事的公平性和权威性。同时,韩赛作为中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翻译竞赛,其结果可应用于高端翻译人才的选拔、评定和相关项目招标,一方面可吸纳更多优秀翻译人才从事翻译工作,另一方面能激发更多翻译爱好者踊跃参加比赛,不断提升翻译能力,促进国家高端翻译人才库建设,为国家翻译实践做出更大贡献。 
 
注 释
 
①中国译协网. 全国性口笔译竞赛[EB/OL]. (2016-01-12) [2020-09-18].http://www.tac-online.org.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428&id=2415. html.
 
总的来说,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通过多年的办赛,不断推动了翻译事业的发展、提高了中国翻译人才的整体水平,并在国际上取得了良好的口碑。
添加竞赛获奖攻略群,更多大赛相关备考真题资料等群内直接领取~ http://cp.52jingsai.com/qrcode/6965(点击链接或扫描下方二维码码加群)
 
(责任编辑:jings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