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韩素音翻译大赛专家译文评析
时间:2023-05-30 10:28 浏览:次
2023年韩素音翻译大赛专家译文评析
参加第35届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的同学请注意啦!按大赛计划,本届大赛将于2023年6月1日零时结束报名及提交译文,请广大翻译爱好者从速报名,已报名的参赛者务必在此时间之前提交译文,之后系统将关闭,不再接受报名和接收译文。那么译文提交近在眼前,在这个时候让我们来看看专家对往届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的评析吧。想必同学们也能够在其中学到一些知识来在最后的时间里来改进和润色一下自己的译文。
第三十四届韩素音国际翻泽大赛英译汉赛项原文选自2021年4月8日发表在美国《旧金山湾区自然》(Bay Nature)杂志上的一篇山水游记类散文。文章以新冠肺炎疫情为时代背景,以追寻美国著名诗人转山禅修的足迹为线索,以人与自然交融而清心净灵为主题,游踪清晰可绘,景观描摹细致生动,语言清新隽永,情感真挚,思绪悠悠,禅意浓浓,容易起中国读者的共鸣(本赛项共收到参赛译文16608份,有参赛者直接引用“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作为译文),有利于译者“准确表达原文的思想和形式”,也有利于译者结合自己熟悉的文化比较自如地作必要的文字改变,以更忠实地揭示原作的内涵。当然,所谓译者,理想译者之谓也。懂外语是理想译者之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译者切勿以电脑易人脑!
《翻译者宪章》指出,“翻译工作者应该知识广博,对所译对象应有足够了解。”游记这种体裁,无论是记叙型,还是抒情型,无论是以写景为主,还是以说理为要,大多以游览某地为基础。因此,翻译游记,首先要对原作所记的游览地点有基本的了解。
信息时代,但凡有名之地,多能不太费力地查到些相关资料。原作中的“Bay”是指美国旧金山海湾(San Francisco Bay),环该海湾全称为旧金山湾区,简称湾区,Mt.Tamalpais是位于北湾(North Bay)的一座山,耸立在著名的金门大桥北面,山势巍峨,峡谷绮丽,西邻大海,建有国家公园(Mt.Tamalpais State Park),众多难度不一的徒步小道遍布其间,总长约200英里。文中所提大小地名,以及徒步路线都能从相关地图上,以及相关作品中寻得。
若望文生义,想当然,或假借翻译软件机械地把“We cross-countried to the Old Mine Trail”译为“穿过县城”“横越全国”“跨越国界”,或把“the West Point Inn”译为“西点军校”,乃常识之错也。文中,山名以多种形式出现,包括Mt.Tam、CircumTam,译名要保持合理的一致性,既不能给读者造成作者在谈论不同山的错觉,也不能把当地人对山亲昵的简称再译成全称。
......
对所译对象了解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文化。一般来说,文化差异是译者面临的一大挑战。理论上,这一挑战因为原作同东方思想文化的共情而缩小。将一篇践行佛教禅宗思想的游记翻译成中文,符合《翻译者宪章》关于译者“精通用来进行翻译的语言”的翻译规律,译者还可以幸运地在自己的文化舒适圈里游刃。
然而,从译文看,一些参赛选手对佛教禅宗,以及作为其信徒的美国诗人斯奈德等人缺乏基本了解,又疏于探究,对原作的基本思想和关键词语把握不准。比如,文章题为“Circumambulating in COVID-Times”,其中的动名词(以及从该动词衍生的circumambulator、circumambulation)的基本意思是“徒步绕行”,通常指某种仪式;原作第一句话非常明确地解释了这个单词:aritualized walking meditation,而且说明在塔玛佩斯山建立这一传统的三人是“students of Buddhism”。
根据彼得·纽马克关于根据语言重要程度决定译文与原文贴近度的原则,“circumambulate”是原文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译文需要尽可能在外延和内涵上贴近原文。词义存在于文化中。既然原作明白无误地交代,1965年到塔玛佩斯山行禅的斯奈德等三人是诗人、佛教徒,结合全文,应该将其理解为佛教的“转山禅修”,译为“转山、绕山、环拜、绕行”等,译为“环游、周游、巡游、逡巡”等词语就显得理解不到位,至于译为“循环轮回”,乃至伊斯兰教的“朝觐”或“巡游天房”,偏差就更大了。
理解了斯奈德等三人1965年的转山行禅行为,就明白了其弟子和追随者竞相效仿的性质,进而理解塔玛佩斯山受膜拜,被神化的原因,把握原作中“the not-so-spiritual side of the road”“our consecrated roadside parking spot”的精神层面的意义,而不被迷惑,以至将其译为“马路萧索的(背阴的、陡峭的、不那么整洁的)一面”。
对文化的熟悉和理解也反映在选词造句上。中国译者在社会生活中不难看到诵经念咒之场景,应该知道,几个敬佛之人登山前,为驱灾避祸,聚在一起念咒(chanted a spell),不会张扬到“高减、高唱”的地步,就像祭拜神灵时不会“索要、索取”(asked for),或者旅行后,不会说自己“滚回了家”(rolled off toward home)一样。
类似的译法不仅对“chant”和“roll off"等词把握不准,惊动了原作者,也是文化误解,乃至误导,干扰了读者,可能会令部分读者不悦。遗憾的是,这些本应在中国译者舒适圈的文化因素在很多参赛译文中变成了文化障碍,使德国学者弗里德里希·施莱尔玛赫之担忧一语成谶,让原作者和译文读者可能“永远无法走到一起”成为的事实(Schulte,1992:42),值得翻译教育界反思。
文化舒适圈以外的挑战更需译者使出浑身解数。原作中的pandemic pod和podmates,就是这种挑战。遇此挑战,译者首先要弄懂词语的含义。乔治·斯坦纳说,“理解即翻译(Steiner,1998:1)。不理解的翻译只能是盲译。正确的理解必须以结合上下文而做出的深入思考为基础,而不是把词典上的第一条解释生硬地搬入译文。
虽然2020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各国的应对理念、策略和措施各不相同。我国采取“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而美国则出现总统在大型集会上当众扔口罩、法官裁定专业机构发布的口罩令为“非法”等许多乱象。
即便是在疫情爆发期,一些有防范意识的人们也还变通地组成防疫隔离圈(pandemic pod)。该词被美国主流媒体评为2020年出现的新词。虽然,从任意一本英汉词典或者网络上都能查到英文单词pod有“豆荚”的意思,但不能把中国的措施直接代入译文,善意地认为美国也建有“方舱”。
2020年末,《参考消息》曾把“quarantine pod'”译成“隔离荚”,因为此行为不符合我国国情,“隔离荚”一词在国内大众传媒和学术期刊上都鲜有人用。好在,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对pod做出了清晰的解释:
a usually small group of people (such as family members, friends, coworkers, or classmates) who regularly interact closely with one another but with few or no others in order to minimize exposure and reduce the transmission of infection during an outbreak of a contagious disease.
这样的小圈子自以为彼此熟悉,成员(podmates)间不需要相互防范,可以正常来往,小规模聚集,几家的孩子甚至组成线下学习小组。其实,也是一种不科学的侥幸行为。作者正是面向这样一个小圈子召集的元旦转山活动。虽然,有“隔离荚”的译法在先,不如译为“防疫社交圈”更易于读者理解接受。
同样,把podmates译为“病友”“播客”属于错误,译为“豆友”“荚伴”“泡泡”令人费解,译为“隔离难友”不够准确。参考译文将其译为“防疫社交伙伴”。
另一个有新词色彩的单词是Circum-bobulation,为同行的两个少年杜撰(Podmates Paul and Jennie dubbed our trip a "Circum-bobulation”)。该词显然由circumambulate和discombobulation合成而来,是两个少年对本次“转塔玛山”(CircumTam)活动的调侃、戏称(dub)。从随后谈到的防疫要求多、冬日白昼短、停车位难寻三个不确定因素看,用discom bobulation重在说明行程的不可控性、混乱性。
一些参赛者将该词译为“环境波动”“膨胀循环”“圆周率”等根本不符合中文语义、没有起码可读性的短语,进一步增加了译文读者的理解障碍,可能会扰乱思维,消减阅读兴趣,违背了翻译的责任规范、交际规范与关系规范,无法实现译文的语用目的。参考译文选用“懵转”,带有几分少年的调皮,既转换了文字游戏,也保留了少年的语言风格。
小伙伴们从以上的译文赏析中有没有总结出来什么要点与规律呢?希望各位翻译爱好者在今后的翻译工作中可以一直秉持良好的学习态度来不断改进自己的翻译技巧! 添加竞赛获奖攻略群,更多大赛相关备考真题资料等群内直接领取~568970268(点击群号链接或扫描下方二维码码加群)
(责任编辑:jingsa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