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赛名称:全国大学生气象科技创新大赛
征集截止日期:2025年6月30日
各相关高校: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全国教育 大会等会议精神,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目标,依据中科协办公厅关于组织全国青少年科技 创新大赛的有关工作部署,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 体改革,推动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青少年群体科学思维、创 新意识、科研能力、团队合作和批判精神,加大气象行业领域科 技人才储备和青年人才交流,宣传气象文化精神,推动气象科技高质量发展,中国气象学会面向全国青年群体,组织开展全国大学生气象科技创新大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大赛主题
“气象创新,智绘未来”
围绕主题聚焦气象科技前沿领域,激发青年创新活力,推动 气象技术与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大数据、物联网、低空经济、 能源利用等现代化技术及产业深度融合,为气象现代化发展、智 慧气象场景建设、气象防灾减灾、气候变化应对和可持续发展提 供科技创新方案。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
承办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支持单位:全国气象科教融合创新联盟
指导单位: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
参赛对象
面向全国各高校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征集作品,分 大学生组和研究生及以上两个组别,可以个人或团队形式参赛, 年龄均不超过30岁。
参赛要求
作品方向
气象防灾减灾技术与应用、现代化智慧气象预 报服务(AI 数值预报、短临预警等)、气象大数据挖掘与智慧服 务、气候变化监测与碳中和解决方案、气象装备智能化与遥感技术创新、气象与多领域交叉应用(如农业、交通、能源、低空飞 行等)以及其他气象相关科技创新型研究。
作品形式
(一)创意构思类。
以文字阐述为主,需在1000字以内说明科学原理、技术创新 及应用价值,可辅以设计图、模型图或视频(格式如 JPG、MP4 等,大小和数量有限制)。
(二)技术开发类。
包括软件、硬件或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可以是机械设计、电 子设备、通信技术等工程类作品;或算法优化、人工智能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等计算机科学类作品;也可以是气象科普实验模型 或新型气象探测装备等创新气象装备或模型。
(三)学术研究类。
论文或研究报告:需具备明确论点、科学数据和详实论证, 可以是正在发表的学术论文等;
跨学科研究:涉及气象与多学科融合的课题,例如农业气象、 交通气象、气象与能源开发利用、低空飞行气象数据探测、服务 保障等。
(四)创业实践类。
围绕气象行业实际需求、痛点难点提出解决方案,可包含商 业计划书、市场分析及可落地的商业模式设计,例如智慧城市气 象建设方案、超大城市环保技术应用、防灾减灾应用场景规划等。
作品要求
创新性:参赛作品需体现创新性,包括选题的独特性、前沿 性、技术路线的突破创新、产品创造及优化、研究方法独特、跨 学科交融、应用模式创新优化、思维创新以及其他突破性、创新 性方式方法。
实用性:作品须符合“四个面向”总体要求,主题围绕气象 科技能力现代化阶段性成果、十大气象科技进展、与气象相关行 业领域科技进展(气象与农业、气象与航空、气象与水利等),优 先考虑符合国家战略发展需求、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作品。
可行性:申报作品具备科学依据,技术路线清晰,有可行性 报告或模型作为支撑材料,如有演示系统,需附操作说明文档, 成果可落地或具有转化潜力。
原创性:参赛者必须保证作品的原创性,杜绝一切抄袭或剽 窃他人成果的作品参赛,参赛者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知识产权保 护的规定,不得侵犯任何第三方的知识产权。
申报材料
申报表:填写大赛官方申报表(含项目简介、创新点、预期 成果等)。
项目计划书:包括背景意义、技术方案、实施计划、团队分 工、经费预算等。
推荐信:高校加盖公章的推荐意见。
诚信承诺书:承诺项目原创性,无知识产权纠纷。
证明材料:专利、论文、研究报告、方案书、模型、系统、 代码、试点应用证明等完整的相关材料。
其他材料:视频、 PPT 等。
组织实施
大赛安排
大赛面向全国高校征集作品,征集截止日期为2025年6月30日。大赛组织方将对作品进行初评,初评通过的作品将参加 2025年9月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办的现场展示交流和评审活 动。
资料提交
本次活动需在大赛官方网站上进行注册申报,4月30号开放 申报通道,申报截止日前需提交完整的参赛作品,所有文档以及 附件材料需以“学校+姓名+作品标题”命名上传。
评审机制
创新性(40%):较好的体现参赛作品的科技创新性;
实用性(30%):符合气象现代化战略发展需求,能解决气象 行业实际需求或难点。
可行性(30%):技术方案可落地性和成果转化。
奖励设置
分大学生组和研究生及以上两个组别设奖,根据参赛队伍数 量,按比例设置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
其他事项
1.各省(市)气象学会做好大赛培训宣讲,积极鼓励青年学 生参加大赛。
2.各相关高校要认真落实大赛相关要求,做好参赛作品遴选、 审核、推荐工作,确保公平公正。
3.大赛相关的通知、活动进展以及申报表、项目计划书、诚 信承诺书、推荐信等参赛资料可到大赛官网查阅。
联系方式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
联系人:李毅
联系电话:010-58995150
协助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联系人:李佳祥 李蓓蓓
联系电话:025-58699876
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信息版权及活动解释权归主办单位所有,全国大学生比赛信息网仅作媒体支持。